
校友投書 作者:哲學系58屆學長鄭匡宇
本文想來談談一個前陣子引爆全台輿論的熱門話題:捷運博愛座之亂。
事件的始末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一位留著長髮的男士,因為身體不適坐在博愛座上,卻遭到一位老太太執意要求讓座。在男士拒絕後,老太太竟揮動裝著硬物的包包攻擊他的膝蓋。不堪其擾的男士,在對方第二次攻擊時,忍無可忍地左腳踹開老太太的包包,右腳踢向老太太肩掛的背包,導致她向後摔坐在對面的座位上。
這段影片在網路上瘋傳,掀起軒然大波。絕大多數的輿論都力挺這位男士,認為他「踢得好」,是對長期以來「情勒慣犯」的正義反擊。而事件的後續發展更是充滿戲劇性:這位鬧事的老太太,隔天竟因為在便利商店鬧事被捕,更被警方查出是一名通緝犯!這一腳,可以說是意外地「為民除害」。
我會選擇明哲保身,你呢?
許多人問我,如果當下是我,會怎麼反應?坦白說,看到老太太的行徑有些詭異,我大概會選擇避開麻煩,起身離開,頂多動口斥責她幾句。我知道,這樣的做法可能會被批評為「縱容惡人」,但這確實是我當下最可能選擇的明哲保身之法。
然而,當我深入追查這位老太太的背景時,卻發現了一個讓我心中一驚,並且想立刻與大家分享的驚人連結。這件事背後所反映的,遠比一個單純的社會糾紛更值得我們深思。
「丐幫」的現身,與被扭曲的自我提升法
隨著網友的深挖,這位老太太的「另一個身分」也隨之曝光。據聞,她經常出沒於中研院及各大專院校的學術研討會。她去那裡做什麼呢?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。
在許多活動主辦方的圈子裡,有一群特殊的人士被戲稱為「丐幫」。他們專門鎖定那些提供免費餐點、點心、甚至伴手禮的會議或活動。他們的目的很純粹:解決一天的溫飽。一場從早到晚的研討會,可能包含早茶、午餐便當、下午茶,甚至閉幕時的餐盒,對他們來說,是「有吃又有拿」的豐盛饗宴。
而這位老太太,正是其中的「佼佼者」。她不僅是為了領便當,更懂得如何最大化自己的「參與感」。她總是在講者提問時,第一個舉手發言,藉此突顯自己的存在。甚至有傳言,某位大學的兼任名譽教授,因為不堪其擾地被她長期糾纏,最終選擇放棄教職。
看到這裡,我不禁捏了一把冷汗。因為她所做的——「在會議中永遠當第一個舉手發問的人」——正是我在近二十年前的著作與演講中,大力推廣的「建立自信」的絕招!
我當時是這麼教大家的:如果你缺乏自信,就去參加各種研討會。當講者問「有沒有問題」時,立刻舉手,當第一個發問者。一開始,你可能問不出什麼有深度的好問題,但沒關係,你鍛鍊的是「勇氣」。接著,你會為了問出好問題而開始做事前研究、認真聆聽,這是在訓練你的「邏輯組織能力」。最後,當你站在眾人目光下提問並侃侃而談,你便克服了「公眾演說的恐懼」。
透過這個方法,你不僅能提升自信、優化口條,甚至可能在這樣的場合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或心儀的對象。這本是一個全方位自我提升的絕佳策略。
我萬萬沒想到,這個我用來鼓勵大家追求成長的秘訣,到了這位老太太手中,卻被扭曲、誤用,成為她領便當、刷存在感的工具。
別讓誤用者,阻礙你前進的道路
然而,各位朋友,我今天要說的重點是:你千萬不要因為這位老太太的行為,就放棄了這個能讓你脫胎換骨的大好機會!
你可能會擔心:「如果我去參加活動、踴躍發言,會不會也被當成是來蹭飯的『丐幫』?」請務必拋開這個想法!因為一旦你開始自我設限,你就失去了一個又一個能讓自己發光發熱的舞台。你的目標,是成為像我說的那樣,透過學習與發問來提升自我的人,而不是像她一樣,僅僅是為了溫飽與虛榮。
事實上,這個「丐幫現象」背後,我在另一則報導中,也看到我們社會的一個悲哀:高教人才的困境。據報導,許多擁有博士學位、甚至曾在大學任教的專業人士,因為少子化學校關閉、教職窄門等因素,在中年失業,難以找到下一個舞台。他們收入有限,卻仍渴望知識的滋養與被認同的感覺。於是,這些免費的學術研討會,便成了他們暫時的避風港——既能解決一餐甚至三餐,也能在問答環節中,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,提出一個直指核心的好問題,贏得滿堂彩,暫時滿足那失落的虛榮心。
這固然令人心酸,但我要說的是,我們永遠不能滿足於短暫的慰藉!因為那種慰藉,很可能只是另一種逃避,反而阻礙了你的前進。
如果你也是身處困境的專業人士,請不要只將研討會當成領便當和短暫發光的舞台。你應該更積極一點!在會議舉辦前,就去關注他們的徵稿訊息,憑你的實力,寫一篇精彩的論文投稿,爭取成為台上的「發表人」或「講者」!
當你站上講台,你接觸到的就不再只是聽眾,而是主辦單位、學會的核心人物。一場精彩的發表,可能會為你帶來研究員、教職,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工作機會。這才是真正將知識變現、將困境轉化為機會的積極作為!
從毛遂自薦到大學副主任,我的親身實證
這不是空談,這是我親身走過的路。當年我從韓國回台,同樣面臨找不到正職工作的窘境。但我沒有枯等,我主動出擊,向各大雜誌社、公關公司毛遂自薦,告訴他們:「如果你們需要中、英、日、韓多國語言的主持人,請務必找我!」
機會,真的就這麼來了。我接到為天下雜誌主持志氣校園巡迴活動的案子,在東吳大學的最終場,當我主持完畢,時任的潘維大校長立刻走向我,對我說:「鄭老師,你主持得太棒了,我們學校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!」他看了我的履歷,得知我曾在韓國的大學教過七年中文,便邀請我接任華語教學中心的副主任。
各位請看,這不就是我所提倡的「積極爭取舞台,創造機會」的最好證明嗎?
從捷運上的一腳,我們看到了社會的亂象、人性的扭曲,但更應該看到的,是自我提升的警示與契機。請不要只停留在當一個領便當的參與者,更不要滿足於只問一個好問題。要把每一次的參與,都視為向上攀登的階梯,主動出擊,成為那個創造價值、掌握機會的發表者、主導者。